横头街的印象
高健行
旧时横头一直是硖石镇东一隅的小街,而且交通与硖石镇联系也很曲折不便。因为原赵家漾水面宽阔,且并无直通的桥梁。出市到硖石镇去,必须穿越郜家岭,过棋子桥,从下东街走须入东关厢,才可入市镇主街坊。因此很长一个时期被古镇经济文化边缘化。其实追溯历史并非如此。当前中央提倡中小城镇建设的大政方针之际,发见古城文化角落深层次讯息,及其历古弥新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,应是有新时代新精神的。特别当旧城改造有机更新的拆迁工作业已启动的当下,回顾和发掘横头旧街文化,也许是有些尚未彻底,消灭的残迹,可以提供给应届人大专委会决策和政府部门的实施参政。当是政协议政参政的些许参考作用吧。相传古有谚语:“先有横头,后有硖石”的传说。因而对于七十多年前的硖石孩子来说,甚至觉得那是个十分神秘的地方。小孩子一般都害怕生病吃药打针。倒是家长们能从横头请到一位老年的巫婆。这位老婆婆慈眉善目,非但不对小病人给药物或者“仙方”之类,而且有时还会从怀中摸出一二片饴糖或糕饼之类哄着病儿。随即口中念念有词手舞足蹈几下,伸手去床帐四角挥弄一会儿,最后轻轻抚摸病儿额头,用她的母指及食指到小孩的眉骨处,一下又一下地向双耳边滑去。这种手法后来听大人说,叫作掐惊或许应称作掐筋。又因为面对面凑近,便可耳闻老婆婆轻声的咒语。当然十分神秘,凡人是听不懂的,何况小孩。但其中一句却有些记得,她是这样念的:“猫惊狗惊,囡囡勿惊”反复十数次,这个按摩手法才算结束。家长则十分虔诚地献上“茶金”——即出诊谢金,并请她示下病情。这位“通仙”的老婆婆便安慰众人,或者建议去横头街背后的南山道观进香,叩求平安则将更加稳妥云云。
南山道士是很有名的。每年阴历年关前,仿佛
横头南山上居中的玉皇殿左右侧各有道观,内中供奉神像并不很巨大。雕刻形状头部上宽下削,刀工俊隽。文革后笔者收庋一头像,据称即南山道观神仙像。高不过十四三公分,艺术形像确是道家传统形制,与陕甘地区流行的民间石刻像风格雷同。大约道士们各立门派,也各有许多信众。除了职业道士值坛观外,大多居家修道——这观念与西方传入中土的佛教是大不相同的。因此横头街上居民中甚多相关的职业。例如禡帐作坊,即是专门制作销售道教法物用具、纸帐、爆竹之类。晚清以还银元流行,则沿街竟设有“纸洋钱”店铺,因而终日木锤打击厚纸声,响彻街市,不绝于耳,成为旧时横头街景之一。
虽然南山道观似乎并未修练出怎样出名高士仙人,倒也出过一位建国前就参加新政权文化建设的“小道士”,因而最终成为最年轻的离休老干部。他就是乡土书法家张鹏翔(笔名张録平)从小因家贫被捨入道观,但自强不息,天天从师习字写经。常因苦于找不到可以书写的纸张,连来道观进香者的竹篮、香袋上都成为他的习字施展天地。报章碎片更不舍得放弃,附近农家竹篇篾器,多有他的墨迹。
若以地理位置论,横头与硖石旧镇的分野在郜家岭。据静得楼校本《海昌胜绩志》卷四载:“郜园在硖石即郜家岭畔,前志未载。内有老梅数十株,苍古入画,且山腰环抱,松竹交翠,鸡犬桑麻幽可避俗(硖川续志)”可推想近古晚近,郜家岭头还有如此美景,足可为横头生色增彩。可是七八十年前已荡然无存。倒是小小石路边已有少些街门面。最令人称奇的是,内中一间,建国后门壁败破,却停放一辆汽车。车身除铁架外几无所剩。孩子们路过都会爬上去敲敲打打,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小小游乐处。回忆起来,笔者六七岁时尚见,每日傍晚有辆汽车驶过横头木桥,(即后来的海青桥位置)只不过是否就是这辆只剩铁壳的汽车驶过的印象,就不得而知了。假使是,则此汽车当是海宁最初公路上唯一的汽车了,也算古镇上稀罕之物,直至大跃进大炼钢时才失踪。另外比汽车同样能吸引孩子们好奇的是黄牛。横头唐氏梅氏两个大姓都曾是两家面粉业的业主,各饲养八头大黄牛,足见财力浓厚。以畜力作面粉厂的动力,磨粉、筛面都以黄牛转盘牵动。所以横头街一直遗留下东牛弄西牛弄的巷名。前者弄名则遗存至如今。这条街市上房屋,社会主义私房改造时,还大都为唐姓旧时房产,这是有统计材料的。那个唐氏家族的先人唐勋祖非但是企业家,而且也是一位热心社会活动的名人。1934年硖石迎盛灯,灯会组织时,被全镇各街坊公推为灯头。因唐勋祖自己本是著名的灯彩艺人,向以活彩狮龙鸟兽等动物形式闻名。后来他的儿子唐云庆也因家学渊源精于此道。该年他们父子俩推出一台富贵亭,周遭牡丹拥护,湖石纸堆如真。亭角翼然,丹鹤楼于顶,一派富丽堂皇。最令人拍案称奇者,竟然在统通纸糊的彩台上,内部点燃红蜡火烛于灯彩之中,又引出汩汩泉水,环流其间。这下可称大胆之极,水火不相容啊。非个中高手,谁敢尝试纸质灯彩中引进水流。从此更加负盛名于硖石全镇。而唐、梅两姓的面粉企业直至1953年,国家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才停顿下来,但横头街上早已培养出不少粮食行业能手。他们两姓的后裔中也有几个在东南河街面粉店中长年就业,甚至进入国营粮食局或下属系统工作就职。开设东南湖街的面粉面梗店直至改革开放改制才停业。其中姓梅的一位则回归旧宅,挂牌成为一名很出名的按摩推拿郎中至今。
旧时横头街道也分上下岸两边。1977年全硖石结合嘉兴地区出海排涝水利工程,整治河道时便把下岸迁拆加宽河道水面,於是只留下上岸房屋了。但最西端,即海清桥北堍一角,仍整修成为海宁丝厂的门庄收茧站。是为东山南路11号。斜对面上岸旧街面,基本还存旧时模样。从12—1号贾姓门面依次向东一路过去:35号于2003年7月28日海宁市人民政府立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“史东山故居”。史东山是1949年之后电影界遭受出自菊香书屋的所谓批判武训传余绪,江青变着法儿恐吓史东山。迫于炎势,史东山不得不于1955年初春自杀身亡。以生命代价为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作出一个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的完整人格形象。因为他太了解三十年代电影界内幕,尤其江青的风流韵事。
横头街58号内作过原纽扣厂,当时横头电力供应极困难,被迫借来一台50千瓦交流发电机,不幸严重故障,初送交公安局农械厂修理。后几年辗转移交至机床厂,直到1968年才好不容易大修毕,侦查原失主送回沈荡。可见彼年月能源早已非凡紧张,工业用电极其困难,也是横头街的能源历史的真实情形。
街尾东牛弄74号原有施王庙,庙门正对竦秀桥(即最后改称大寨桥者。)虽香火不盛,但方便出市行人歇脚,抑或从东牛弄上山拜谒南山道观仙君。
横头街尽市稍外初无其他建筑,后来建成水泥厂的小岛,名张家基。其东南一角本是乡邦画师孙味齑(1898~1974,方竺庵长婿)耕种植菊处。但并非再东首的古菊庄。好在本有一条小小的菊庄桥堪可指示后人,去寻踪真正的菊庄。据《硖川图志》记:“在硖石沈山东麓。明季里人唐元浩、胡仰泉隐居于此,遍栽菊花佳品,多至数百本。”近代路仲管元耀辑本《海昌胜迹志》考入清陈鳣《菊庄记》437字,后还附录三位乡先贤的诗,考据十分详尽,当非谬言。如再循乡间小道东去便可过碧云寺残址,直抵万石窝景区。本有朱丹九墓地和徐志摩原坟。后则被多家工厂占据,目前刚得一一拆除,已满目废墟风景尽失。再东侧有巨岩峭壁,上刊刻擘窠大书,赫然刻着“老残安宅”四字,笔势雄伟遒劲,神韵不脱魏晋风骨,酷似刘铁云遗墨风采。并且刘铁云于光绪三十一年夏曾取道上海、嘉兴、石门、杭州航路来回。初疑为刘铁云书法遗存,笔者曾于1991年第五期复旦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议及。但后来又考查海宁早年商会头领吴啸璐因跛足,晚岁可能借称老残,便疑其笔迹。同样未得彻底考证。再后,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