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有爿孝廉桥
虞坤林
在恵力寺以西,原来有条街,古称“衙西”,后因街在镇西,又称“硖西”。清代学者蒋学坚在《鹃湖百咏》诗注“硖西”一词云:“紫薇挢之西,有‘半里十三庵’之目”。在街的中段,旧名太平坊,即现在横跨仓基河的西关桥附近。原有一座东西跨向的桥,叫“孝廉桥”,说起这座桥与明未抗清志士周宗彝有关。
周宗彝 (1600─1645)初名启璋,字公端,又字五重,号青萝。硖石人。明末义士。祟祯十二年(1639)举人。据《硖川续志》称其“幼有胆略,尚气节。”崇祯未年烽火四起,乡里不靖,盗贼出没无惧,政府腐败,乡民苦之。周宗彝,看到此状,心忧万分。即作书致县令林垐,建议在硖石四郊设置水栅、关厢,以利民众的安居乐业。经过一番调查后,林垐让宗彝负责此事。宗彝不负重托,在一无资金,二无材料的情况下,凭着他的威信与真诚,召集了镇上一批志同道合的乡贤,陈述建置设施的利弊关系,筹得资金一千二百余金。其中乡贤乐助者一百九十二余两、得金千两和典商乐助者三百金。请得能工巧匠,终于圆满完成镇区的防卫设施,建成关厢九座(1),水栅六座、更楼旱栅三十有五。并以恵力寺钟鼓为号,启闭关厢门扉,使硖石镇的治安,一度有所好转。
清顺治二年乙酉(1645),清兵入侵,兵科给事中熊汝霖率义兵入海宁,周宗彝与弟启琦及妹行九者卖尽家产,募集义兵,举义旗保家乡,据《海宁州志稿·杂志兵寇》所载:“硖石举人周宗彝与弟庠生启琦起兵,预建坊厢、水栅。清兵徇硖石,……集市人千余拒之。八月望日兵败,宗彝遇害,启琦格斗于里巷,腹中刃,肠出,纳肠犹战,截其颈而仆。”宗彝妻卜氏闻死讯,即束子明俅,跃入家池中死,随从者二妾张氏、王氏及僮仆、丫环等42人死于难。
乡民为纪念周宗彝一家的忠义肝胆,即于清康熙五十一年(1712)年,在硖石西山泗洲殿(即今之广福禅院)西建周孝廉祠,以祀之。其妻妾及弟文学启琦祔祀。后祠圮,乾隆六十年(1795)奉敇入忠义祠。嘉庆四年(1799)周族请于当道,命惠力寺僧乘车复建。
而其家的青萝池(以周宗彝号名之),因卜氏等死节于此,又名此池为“节义池”。硖西街太平坊,即孝廉祠下,有桥,原名“太平”,即移名“孝廉”,以示纪念周宗彝。
清吴勋有《题周孝廉诗》云:“勇哉周孝廉,不惜阖门死。名垂汗简青,光照薇山紫。”
这样一位爱家乡的先贤,把国事视为己事,舍身保家乡,此义举谁不称颂,谁不赞誉?
(1)关于关厢的座数,清代我乡先贤,藏书家吴骞在其《尖阳丛笔》中记载应该十座,他们是:“西南湖(即现在的南关厢)、横港桥、东关厢(厢外有城址尚存)、北关厢(二座)、西关、唐家衖、南寺桥、洋北桥 长埭、以上硖石十关厢”。而与周宗彝同时代人的硖石人潘廷章在所编《硖川志·关梁》一门中记载为九座即:“西南关厢一座,在大姚桥外;北关厢两座,在崇慧桥(俗称北关桥),东西各一;东关厢一座,在费坟前;东西关厢一座,在横港桥;西关厢一座,在衙西太平桥;寺南关厢一座,在南寺桥南埠;长带(可能就是长埭)关厢两座,小姚桥内夹河南北”。两处记载略异,录存待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