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政协委员朱利芳反映:近两年,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“五水共治”,出实招,强措施,三级联动,落实“一条河道、一名领导、一个班子、一套制度、一抓到底”等机制,综合运用企业关停转迁、打通断头河、疏浚清淤、生态修复、环境卫生整治等措施,投入巨大,成效明显。然,“五水共治”是一件长期艰巨的任务,必须建立科学治水的长效机制,才能巩固成果,可持续进行。
建议:
一、建立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。1、要畅通水系。经走访调研发现,目前出现反弹的河道大多为断头浜、河等,由于水系不畅通,水环境自净功能差,治理后极易反弹。故建议将疏通水系、清理河道作为重点,化大力气治理村、组内的断头河、浜、兜、池塘,开通堤坝,畅通水系,引来活水,巩固治水成效。2、要开展水体生态修复工程。建议将水土保持、水生生物系统构建、污染源清除、水体复氧能力建设等工作相结合,制定细化规划,分年度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水体生态修复工作。同时,要落实各类入河排水口的预处理建设工程,可采用预沉池或湿地等方式。3、要提高村民主体意识。五水共治中群众参与度不高,存在“政府部署干、群众边上看”、“干部前面清、群众后面丢”等现象,因此治水中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。建议引入“村规民约”,发动农户共治;也可采取聘请农户当河长轮流监督等方式调动群众积极性,工作有成效的,年终给予奖励。
二、建立综合执法的长效机制。1、要根据新《环保法》,在法治的框架下深入开展“五水共治”。坚守“谁污染谁治理,谁污染谁买单”的原则,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要给予改造的时间和标准,如仍不能达标则坚决关停。2、要形成一套护河执法的快速反应机制,一旦发现污染河道、水系的,给予重罚。3、要尽快启动环境污染的公益诉讼机制,让一些环保公益组织作为诉讼主体代表,依法进行公益诉讼。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